小学作文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。如果每次都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与指导,学生势必会产生厌倦心理。如何进行教学创新?最近,我上了一堂习作课,要求学生写一个人的优点。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。
[课例]
师:同学们,今天,老师带来了一面放大镜,这不是一般的放大镜,是一面特殊的镜子,它专门照同学们的优点。同学们想不想被它照一照呢?
生:愿意!
师:你们为什么愿意被照一照呢?
生1:因为我有很多优点。
生2:因为我想被更多的同学所认识,所欣赏。
师:这么多人想被放大镜照一照,那么先照谁呢?(老师拿着放大镜“照”住了一位调皮的胖乎乎的男生)就照你了!你知道为何照你吗?(该生有些害羞,低着头)
生1:(被照男生)我很诚实。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五元钱……
生2:他虽然调皮,但很喜欢助人为乐,上次……
生3:他胖乎乎的,多可爱呀!平时,他很乐观,总爱笑。
生4:他还很够哥们呢。昨天,同桌被别的班的同学欺负了,他还去找那位同学评理呢……
(老师用同样的方式“照”了另一位学生。然后,让被“照”的学生说自己的优点,并让其他学生说说被“照”同学的优点,老师也说被照同学的优点。被“照”学生脸上乐开了花。)
师:其实,我们班的同学优点很多,特点与众不同。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面“镜子”,请你去照一照班上的同学吧。(学生下位举“镜”照同学,学生情绪高涨)。
师:刚才的一幕多带劲呀!你“照”的是谁?你“照”出了什么?你有什么感想?请同学们先在座位上说一说,再进行四人小组交流。(学生七嘴八舌地说,并进行交流)。
师:谁上台来说?
学生上台进行全班交流,老师适时点拨引导,归纳写作顺序:
点明“照”的是谁?
具体叙述“照”出了什么?侧重于事例。
写自己“照”后的感想。最后,学生写出习作草稿。
[启示]
整堂课,学生兴致高涨,思维活跃。不少学生的习作几乎是一气呵成,一扫平时习作的畏惧、为难。这是为何呢?
1.椰壳效应。一位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,家长哄、骂要孩子多吃点,总不见效。一次,家长出差带回一只别致的椰壳碗,家长用椰壳碗盛饭,那天孩子饭量大增,家长喜出望外。这就是椰壳效应,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,满足人类求新、求异的思维需求,以获取较好的效益。内容同样是写同学的优点和特点,和常规习作内容并无二致,但为何会有两种不同的效果出现呢?究其原因,就是我运用了“椰壳原理”,对习作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,进行了适度包装,用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优点、评说优点,学生自然兴趣盎然。
2.赏识效应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,人都有被认同、被赏识的心理需求,更何况是小学生呢?小学生普遍具有渴望被同伴、被老师肯定、表扬的强烈愿望。这堂课我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为载体,顺应学生的心理趋向,激发学生抢着表现自我呢。同时,“放大镜”也很好地暗示了学生评价人的方法:应学会正面欣赏别人,不要挑剔别人。这也是一次做人与作文的有机结合。
3.参与效应。俗语说,体察才能入微。“照镜子”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活动、习作的全过程,从引出素材、到呈现素材,从理解素材,到表达素材,学生亲身经历,感受颇深,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,感情也就真挚可信。这节习作课由于引导得法,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,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,“照”起来了,说起来了,写起来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