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导读·
◆ 丁科萍:巧妙评价,轻松收获——《放小鸟》简评
◇ 方惠燕:诗诗锲心“不须归”
◆ 周 甜:以爱之名——《放小鸟》简评
◇ 许武军:骨干教师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
◆ 施文娟:听《渔歌子》有感
◇ 李 毅:听课随感
◆ 李敏华:在学习中成长
◇ 祁志芳:《今天天气怎么样》听课随想
巧妙评价, 轻松收获
——《放小鸟》简评
丁科萍
常常为自己牵强的引导而满脸通红,为自己启而不发而心浮气躁。怎样才能引导低年级的学生读出感情,读出味道?这次听了方老师的课,令我豁然开朗——教师可以在循循善诱的评价中,在润物无声的交谈中,教会学生朗读,启迪学生感悟,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。方老师的这堂课,向我们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。
一、肯定评价, 消除胆怯激励表现。
我们常说: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而我们的课堂,尤其是语文课堂,我们的学生走的却是“成功是成功之母”这条路。肯定式的评价语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。
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,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,对情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,对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准确。很多时候,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怯怯的,充当着听众的角色,只有少数的孩子能大胆地畅所欲言。方老师深知这一点,课上每一个细节都不忘给孩子以肯定和鼓励。
“声音真响亮!”“听出来了,绿得那么光滑,那么闪亮!”“你读得真棒,读到画中去了,小鸟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了。”“你真会体会,读到小作者的心里去了,真实他的知音啊!”……教师一句句肯定的话语,使得孩子们心中一种成就感在不断地升腾,而这股成就感也激励着学生乐于表现,勇于探索,努力创新。渐渐地学生也会学着兴致高涨地参与评价。
二、启迪评价,点拨无痕加深体会。
语文课堂,几十个不同的孩子面对着相同的文字要擦出思维的火花,且要产生思维的共鸣,就需要教者的评价语启迪学生的思维,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,使学生有生疑的兴趣、探疑的愿望、解疑的信心。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能够做到给学生以细致入微的引导、深刻到位的点拨和明确清楚的指正。
在教学“一动不动”一词时,教者出示词卡“一动不动”反复让孩子读,边读边评价:“嗯,它小嘴不叫了!”,“翅膀也不拍了”,“眼睛也不眨了”,“脑袋也耷拉下来了”,“整个儿变得呆呆的”……
一句句评价让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小鸟一动不动,日渐变呆的过程。孩子们不会言传的感受在教师的评价中一一感受,深刻体会。
又如,在教学“着急”一词时,为了让孩子充分理解“什么是着急?”“为什么着急?”时,教者又预设了一系列的启迪式评价,让孩子们一步步理解着急的意思,着急的原因,进而读好这个词。
三、多样评价,紧抓学生保持新鲜。
对于语文教学,评价的语言要丰富。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,评价的语言要更加丰富,要给学生以新鲜感,给学生以美的享受,即便是肯定的语言,也不能一成不变。“不错!”“真棒!”“很好!”“你真了不起!”等这类评价语都是以正面表扬为主的,的确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,但如果教师频繁使用,刺激过多,就会削弱评价的激励作用。学生也会听得“云里雾里”,我到底“好”在哪儿?“棒”在哪里?
既然是评价,我们就要指出孩子朗读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。若是表扬,我们要清楚地指出可取之处。这一点,方老师也做得比较好。如“你的声音真响亮!”“找得不错,但这是读书,不是用自己的话来说,谁来?”“他用自己的话说得多好呀,就像他这样说!”“你读得多好,心里多舍不得呀!”“你放小鸟的决心真坚决呀!”……
当然,如果再恰到好处的用上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,如:翘翘大拇指,鼓鼓掌,发自内心的微笑,连连点头,或开展评比活动,评“小小播音员”、“金嗓子”,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,一朵小红花……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喜爱上语文课,越来越享受语文课,也越来越轻松地学习语文。
诗诗锲心“不须归”
方惠燕
《渔歌子》是著名词人张志和所写的一首词,向来喜欢得紧。雨中青山,江上渔舟,天空白鹭,两岸红桃,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,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。那一蓑风雨,那悠然的渔父,构成了江南二月春江水涨、烟雨迷蒙的美景。更在这秀丽的山水风光中构筑这诗人的情怀:悠闲自得、心志平和。
黄仲华老师柔中带刚,张弛有度的把握更将此词的意境诠释得淋漓尽致。在本课的教学,黄老师把突破点落在“不须归”,并以此辐射贯穿整个课堂教学。一步一景,步步深入,引领我们走进了这首千古绝唱,更让我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。
一、读出画面,景不须归
张志和,这位画家、诗人,用他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精致绚丽的画面。符合他那一贯的“词中有画,画中有词”的风格。黄老师让我们赏词就像赏画般那样”,慢慢地被打开那五彩斑斓的世界,桃花粉红剔透,绿蓑青笠,流水叮当,鳜鱼翻跃,白鹭纷飞,丝丝斜风,密密细雨……学生们来到了桃红柳绿的江南、绚丽多姿的江南。
而后,进行的一个小练笔:独自在河岸边,你会看到什么?听到什么?想到什么?实则是对此词的全文理解,但这样的设计并不显得突兀,更是秉正这诗意,显现的那样高远冲澹。
二、读出情怀,志不须归
作为六年级的学生,若仅停留在理解诗意,想象画面的份上,我想,无疑是对此诗词的一种弱视。为此,黄老师引领孩子们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空。
还是简单的一问,却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:“仅是美景不须归吗?张志和每垂钓,不设饵,他钓到了什么?”于是乎,我们跟随作者读出了一份情怀。正是这样一个“只羡神仙不羡官”的人,才有这样宁静的心态、闲适的心境,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,所以,才有这样明丽俊美的词作。就这样,非常自然地引出张志和的哥哥写的一首诗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,根据词牌的特点,让学生对仿照《渔歌子》和答,进一步体会诗人悠闲自得、陶醉山水间的情怀。正是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“诗能传情,亦能言志。”
简单的“不须归”更让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思考。我想,好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“如沐春风”“如品香茗” “如临大海”,让我们沉浸于文本,沉醉于课堂不须归吧。
如沐春风:就像黄老师那样,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创设一种与文本教学相匹配的“语境”,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愉悦。在在这样的氛围中,师生共同享受着文本带给自身“语文生命”成长的惬意。师生徜徉其中、陶醉其中、悠然自得、诗意成长。
如品香茗:我们的文本本身就是一盏香茗,只有细心品味,咬文嚼字,才能闻到语言文字的“香”味儿,受到“文”“香”的熏陶。让孩子沐浴在语言文字的香味中,品尝到民族文化的精华,涵咏到语言文字的精妙,实现自身的根性成长。
如临大海:随着时代的更替,我们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穷其所有,还必须让学生透过文字了解“过去时”“现代时”,更有甚是“将来时”。在课堂上,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大量的信息输送,打开孩子广阔的未知世界,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,思想变得更为明敏和成熟,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而多彩。
语文教学的道路上,我们弄春晖,寻芳迹,享受其间不须归!
以爱之名
——《放小鸟》简评
周甜
冰心奶奶说过:“有了爱就有了一切。”细细品读文本,小男孩对鸟儿的爱意缓缓流淌,字里行间散发出一股股清新的童真气息。而我,却不免为方老师有些担忧:1、一年级孩子现在到底会些什么?2、跳过了半学期的课程,会遇到什么困难?3、一年级的课堂,你会发生什么状况?不确定因素可就太多啦!然而跟随方老师走进她的课堂后,这些疑虑便很快都消失了。下面就简单说说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。
一、习惯,是孩子成长的基石。
教学中方老师耐心地指导孩子翻书、说完整的句子、捧好书、书写、看大屏幕,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。
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者进行想象对话时,方老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孩子将话说完整。这看似一个小小举动,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所却意义不凡。让孩子学会完整说话,能为他日后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二、兴趣,是孩子成长的翅膀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教师只有点亮了学生心灵之灯,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活跃课堂教学气氛。
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,老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,关注学生所想、所说,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。
为了让孩子学而有趣,学有所获,课堂上方老师的语言非常注意儿童化、趣味化。放老师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——“小鸟呀,小主人这么爱你,你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呀?” “小男孩,你为什么要放小鸟呢?你不爱它了?”“放了它,你可就看不见这只可爱的小鸟了,你舍得吗?”在她的层层引导下,努力让孩子品味文本,体验情感。
如何引导一年级孩子品味文本,感悟课文的内容,体验文中情感,兴趣仍是最好的老师。接下来的音乐渲染、角色体验想象等,孩子们都饶有兴趣,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体会了小鸟和鸟妈妈的叫唤中彼此的思念,体会到鸟妈妈的焦急和小鸟的急切,感悟到了小男孩对小鸟的爱的升华,感受到小男孩的善良、有爱心。
三、爱心和耐心,是孩子成长的动力。
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: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、鼓舞。”
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,方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鸟可爱在什么地方。有一位男孩站起来说:“小鸟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像明亮的大眼睛。”其他孩子一听顿时哄堂大笑。显然这个男孩将前面学过的《小池塘》里的句子生搬硬套了过来。这时的课堂已经有点乱了,我真为方老师捏把汗。可是方老师却一点也不着急,她很温柔地对那个男孩说:“已经是小鸟的眼睛了就不能比喻成眼睛了,你可以再想一想,《小池塘》里还说到了闪亮的什么呢?”男孩马上说:“小鸟的眼睛像闪亮的珍珠。”方老师立刻让大家为他鼓掌,小男孩刚才涨红的脸这时已经是满面笑容。
课堂教学是学生由“不知”到“知”,由“知之甚少”到“知之较多”的过程,经常是困难的、艰难的、缓慢的过程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课堂缺少的不是对学生的爱,而是一种耐心,一种等待学生“赶上来”的耐心。
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不该害怕学生的“沉默”和“短暂的不理解”,因为这些正是新的课堂生成的生长点。
骨干教师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
许武军
最近聆听了几位骨干老师的语文公开课,这次语文骨干教师课堂初步体现了他们教学技艺的高水平、高智慧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我觉得他们的课堂,为我校语文教师指明前进的路。他们的课堂精彩纷呈,可圈可点:如方惠燕老师、陈洁锦老师的课上得扎扎实实,或交流或想象或朗读或纷争亮点频频。朱教导的课娓娓道来,以寓言引路,对比教学,教师教得轻松自然,学生聊得深入细腻,充分挖掘了文章的难点和空白点,化朴实为神奇。
现就黄仲华老师的《渔歌子》一课,谈谈自己的看法。黄老师的课堂课堂精巧灵动,引人入胜,平淡时孤峰突起,精彩凸显时戛然而止。
我也曾教过这篇课文,但没有黄老师对教材思考得如此深入,黄老师教学中涵盖了许多新课程的理念。
1.课前预习充分,课上交流自主,为学生学词牌小令奠基。
2.细腻地品味词中有画,想象说话训练,读出画面,有声有色。
该课,黄老师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,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,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、词义,整体结合起来,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。黄老师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,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,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。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,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,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。
3.展开想象翅膀,说、读、写结合,相得益彰。
黄老师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,充分展开想象,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,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。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,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。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,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,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,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。
4.课外补充,二次练写独具匠心。
黄老师在教学结尾时补充了张志和的有关资料,紧紧抓住“不须归”,“且需还”,让学生再次反思这是为何,二次练写,从学生的交流情况看都是非常出色的。
听《渔歌子》有感
施文娟
黄仲华老师的课堂语言丰富,声音甜美,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示范课《渔歌子》,带给我关于诗词教学的深深的启发。
一、读出节奏
文学体式中最具有韵律的,无疑就是诗词。
我国是诗词的国度,唐宋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。黄老师教学张志和的词《渔歌子》,引导学生第一回合的朗读,落脚点就在节奏,就在韵律。
在学生读准确流利的基础上,黄老师说:“诗词的读法和其他文章不一样,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,所以,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,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、轻重缓急。再来试试。”学生依据自己对这首词朦胧的理解,整体的把握,以往的朗读经验,读出了词作的缓急、高低、长短、顿挫。
二、读出风景
诗词是最精粹的语言,最凝练的艺术。它用最少的字数,表达最丰富的内涵。
黄老师如何把学生引入词中那个丰富的世界呢?“诗词言情,诗词言志,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,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?”“词中有哪些物?哪些色?你看到什么?听到什么?”一步一步,循序渐进,词中的世界慢慢地被打开:学生看见了——西塞山、白鹭、桃花、流水、鳜鱼、箬笠、蓑衣、斜风、细雨;他们发现了——西塞山翠绿欲滴,桃花粉红剔透,绿蓑青笠,流水叮当,鳜鱼翻跃,白鹭纷飞,丝丝斜风,密密细雨……学生们来到了桃红柳绿的江南、绚丽多姿的江南、流水潺潺的江南、细雨如丝的江南。
在这一环节中,黄老师引领学生从感受诗词的简练入手,到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诗词所呈现的画面,带领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穿梭往返,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江南的美丽所在。
三、读出情趣。
在品味了词的意境后,黄老师适时拓展介绍了张志和及写作背景,还拓展了张志和的哥哥创作的词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,通过拓展引领学生从更深层次来揣摩词所表达的情感,体会词人悠然自得、流连山水的归隐思想。黄老师还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词眼“不须归”,在教师用《和答弟志和渔父歌》中的句子问和学生用《渔歌子》中的句子回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充满了情趣,也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弄懂了作者“不须归”的原因。
正是这样一个“只羡神仙不羡官”的人,才有这样宁静的心态、闲适的心境,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,所以,才有这样明丽俊美的词作。
听课随感
李毅
这次和吴老师同上了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》,听完他的课,再与自己的教学细细对比,颇有收获。
以“运用”促概念的理解。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是“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是A:B”,对于这一概念,理解其内涵当然比形式上的叙述和记忆重要,但该如何促进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的内涵?吴老师先以填空的形式,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关键词——“对应边的比”,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纠缠于词句的精确模仿叙述,让学生仍以“长、宽”普通词汇来描述一个图形的放大,这不就是“淡化形式、注重实质”么?更重要的是,简短的概念理解教学之后,吴老师就安排了画图的练习,重点指导学生画图。要画出放大(缩小)后的图形需要理解放大(缩小)的概念,因此这个练习无疑是促进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缩小内涵的有效手段,这样在概念的运用中来促理解就比单纯的叙述、说理更有效。反观自己的教学,在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设计上,注重了说理,反倒忽视了“画图”这一手段。
放大细节,铺垫蕴伏。例2的教学中,学生画出长方形放大和缩小的图形后,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,引导学生发现“图形放大和缩小后自身边长的比保持不变”,这就揭示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时不变形的原理,更重要的是,为后续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、解比例作了很好的知识蕴伏。这一教学细节的凸显,可谓意义深远。
在学习中成长
李敏华
3月中旬我带着“取经”的心情聆听了四位骨干教师的示范课——金静芳老师执教《美丽的盘子》、李敏老师执教的《障碍跑》、侯文老师执教的《编辑演示文稿》和祁志芳老师执教的《复制与粘贴》。每一堂课都上得很精彩,让我学到很多,受益匪浅。
1.亲和力,孩子愿意和你交流自己的想法
这是我从金静芳老师身上学到。课堂上,金老师亲切、随和、面带微笑,时不时会走到小朋友的身边,摸摸他的小脑袋,告诉他:“如果你也能举手后再站起来告诉金老师……老师会更喜欢你!”当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时,金老师会在小朋友的额头上贴上一个小标记,小朋友得到老师的认同后,听得可认真了,那神情可自信,可骄傲了。我也才明白:原来一年级的小朋友也是很听话的,也是能够很好地配合你。
2.规范化,学生的动作给人美的感受
这是我从李敏老师身上学到的。课堂上,学生的每一动作都是那么的标准、整齐,可见李老师平时教学的严谨、踏实。学生训练时,能够仔细听清老师宣布的每一个注意事项,做到井井有条;学生游戏时,能够主动参与,没有一个学生落下。我也才明白:原来体育课也可以上得这么美。
3.自动化,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容小觑
这是我从侯文老师身上学到的。课堂上,侯老师给学生创设了海宝带着你游世博这一教学情境,接着让学生分三阶段即探究园、实践园、创作园进行自主探究、自主学习、自主创作,老师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稍稍引导,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,在学生不断的研究中逐步掌握知识,这样得来的知识很快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信息素养,这也就达到了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。
4.听故事,我喜欢
这是我从祁志芳老师身上学到的。祁老师用“三只小猪”的故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,让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学知识,学得既快乐又轻松。我们都知道,在这样的心情下学知识是最佳状态,学生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学会,而且也学得最扎实,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?
《今天天气怎么样》听课随想
祁志芳
正值教学活动高峰期,陈强教导准备了一堂江阴市展示课,我有幸聆听了他的一堂试上课,颇有感触,受益匪浅,很值得学习。
《今天天气怎么样》是一堂科学课,这是一堂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讲授课,教学内容比较枯燥,知识量比较多,需要教师不断引领和指导,想要把这堂课上得精彩还真不容易。
我还记得这堂课的导入非常直接和有效,采用了看视频《草船借箭》。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神通广大,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这个故事是最好的表现。“同学们,你们也想具有这样的本领吗?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天气吧!今天天气怎么样?”从而揭示了课题。俗话说,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,同样好的一堂课就需要一个精彩的开头。
“天气怎么样,你是从哪里感受的?”
“那你们平时从哪些途径来获得天气气象呢?”
“你知道几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吗?”
这堂课最多的就是师生的对答,最精彩的也是师生的交流。教师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,不同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,组织学生小组讨论,鼓励学生大胆交流,逐步突破一个个难点,解决一个个问题。其中教师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,在教案的设计中,能从身边的事物来判断天气,比如古时的天气谚语:“太阳现一现,三天不见面”、“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,蚂蚁搬家,鱼儿水面来换气儿,大雨马上就来到”……能从身边的动物、植物,各种各样的情况来判断天气,例如“校园的走廊”等等这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,让学生感到兴奋和惊奇,更产生了探究的欲望。
精彩的课堂不仅在于教案的精心设计,更在于教师在课堂的掌控和艺术,陈强老师教学功底扎实,与学生交流能随机应变,镇定自如,语言丰富,具有艺术性,使课堂气氛活跃,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气象的殿堂。 |